制造業遷徙越南:外資企業進來出去為哪般
三星電子3月26日獲得越南政府批準,在該國北部的北寧省安豐工業區建設手機工廠,這個新工廠初期能夠制造3000萬部手機,后期產能將達到1億部。
在西貢高科技園區,英特爾規劃的全球最大的封測廠于去年12月破土動工,計劃于2009年中完工,2007年底時,英特爾正在興建中的這個芯片工廠的工程師已增加至1000人左右。
在越南首都河內附近,世界上最大的合同電子產品廠商——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陸續投入50億美元,建立一個基礎的電子元件工廠。
近日,香港剛剛組團43家制造企業完成了對越南的考察,目的是“探討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的可行性,以舒緩在‘珠三角’生產線的成本壓力”。
多位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湄公河區域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著吸引全球制造企業的目光”。實際上,全球制造業轉移的新動向不僅包括越南,還包括印度、柬埔寨等地。
相關數據顯示,時值2004年,中國吸引61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印度僅為32億美元,而近兩年,跨國高科技公司如諾基亞、思科、愛立信、微軟、英特爾等,不斷加大在印度的投資規模,印度在成為全球制造中心以及吸引直接投資方面,逐漸顯示出趕超中國的趨勢。
一些外資企業已開始關閉中國的制造工廠,這種現象在“珠三角”、東南沿海部分地區尤其明顯。據統計,過去一年,英特爾、IBM、鴻海、廣達、仁寶等企業在越南、印度均有大手筆出擊,官方統計報告以及業內專家們對行業制造企業“外逃”都憂心忡忡。
成本壓力大
以外資企業和中國港澳臺資企業為主的遷離、關停的現象與早年外資企業大舉進駐珠三角、東南沿海地區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珠三角制造業比較集中的深圳寶安、龍崗兩區,東莞的許多鎮,廣州的番禺區,佛山的南海、順德等地區,外資企業向外轉移已形成相當規模。深圳有關部門統計,自2005年以來,共有500多家企業遷出深圳,其中就有不少通信設備制造企業。
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韓國貿易館(青島)副館長黃在元分析,包括三星在內的許多早期來中國投資的韓國企業看中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投資政策,而目前國內經營環境的變化使一些企業受到比較大的沖擊。
黃在元認為,這些沖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人民幣匯率變化。據韓方統計,在華韓資企業80%為出口型企業,市場在國外,人民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削減了企業出口利潤。第二,隨著《勞動合同法》實施,企業支付工人的薪水和福利大幅提升。據測算,按照新法,企業勞動力成本增長30%以上。第三,《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原來對外資企業的“免二減三”優惠政策,統一為25%,比此前的稅率提高10個百分點。第四,從2007年起,中國將外商投資企業、外資企業和外籍個人納入城鎮土地使用稅征收范圍,增加了企業設廠成本。
青島一家生產射頻器件的公司的負責人測算,他的公司從韓國進口原料,成品出口到韓國,按照最新的稅率及匯率,一件產品從進口到出口環節虧損比例高達20%。他介紹,本來韓國的母公司打算2007年為他的企業增加一家配套企業和研究所,但鑒于投資環境的變化,母公司最終將這個增資計劃轉移到了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東南亞國家的分公司。
深圳一家光纜生產廠商的老板也算了一筆賬:最近兩三年,深圳普通工人工資從800元上漲到1500元左右,人民幣升值接近10%,而許多產品的出口退稅卻下調了5到6個百分點,“如果單純做訂單加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研發的毛利,在珠三角已沒有生存空間”。
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認為,一系列新變化意味著長期被低估的企業成本開始增加,導致制造企業不得不面臨轉型或者梯度轉移,許多制造工廠轉到勞動力更為便宜的地方。
產業需升級
3月份在上海舉行的亞太財務總監圓桌會議上,外資企業大規模撤離中國沿海地區成為與會代表討論的熱點話題,“經濟學人”高級經濟學家楊·弗雷德里克在會上表示,雖然現在亞洲其他地區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但在基礎設施等方面,中國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所以外資企業特別是制造業外資企業在中國以外的其他亞洲國家的“選擇余地并不大”。
事實上,在一些外資制造企業撤離中國的同時,另一些公司卻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步伐。
英特爾在加快越南設廠之前,先在中國設立其亞洲第一個芯片生產廠——去年3月26日,英特爾宣布在大連投資25億美元建立一個生產300毫米晶圓的工廠——這是近年來中美兩國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之一。
英特爾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保羅·歐德寧在當天發布會上的發言很有代表性,他說,“中國是英特爾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市場,我們相信在這一市場加大投入將使我們能夠更好的服務客戶,實現和中國共同成長的愿望”。
國際通信設備巨頭思科公司也在大幅增加針對中國市場的投資,思科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去年訪華時宣布,該公司將在未來3至5年內向中國投入16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思科在中國的投資已超過85億美元,160億美元相當于思科目前收入的1/3。
錢伯斯表示,思科希望通過在華合作項目揭開思科在中國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另據記者了解,在深圳,包括西門子中壓開關公司、臺資聚才集成電路設計在內的重大投資項目,以及意法集成電路芯片封裝、世紀晶源化合物半導體、中華映管等一大批在產業鏈中具有關鍵影響的投資項目目前已經順利落戶深圳。
數據顯示,2007年深圳市新批準的投資規模超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就達到243個。
山東大學韓國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傳仕說,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正逐步擺脫原來所處的低端生產鏈的環節,一些靠訂單加工為主的低附加值制造產業必然受到沖擊。
在今年1月舉行的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擴大內需”等。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廣東省,產業格局將發生重大調整。 來源:通信世界 作者:李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