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靠什么贏取未來?
轉型帶來陣痛珠三角鞋企一年關閉千余家
珠三角加工貿易正在經歷著轉型的陣痛,近日上千家鞋企在這種難以避免的陣痛中宣告關閉。這種關閉對加工貿易預示的是危機還是轉機,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上千鞋企關閉轉型陣痛到來?
亞洲鞋業協會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協會秘書長李鵬介紹,廣東鞋廠有五六千家,過去一年關閉的有1000多家。
關閉的鞋業企業包括鞋廠、配套材料廠、鞋機廠以及鞋業貿易商等,規模主要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十幾家上千人的臺資鞋廠。這些關閉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廣東省制鞋業的10%-15%,涉及員工15萬-20萬人。
“雖然關閉企業上千家,但其產能不及一家龍頭企業。”李鵬舉例說,“如寶成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業,在東莞的員工就有十幾萬人,全球25%以上的中高檔運動鞋出自這家集團。”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鞋廠產能本已過剩,中小企業關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對行業來說并沒有太大負面影響。
“中國鞋”世界產業位置改變?
然而,“中國鞋”要實現產業升級,對于持續多年高速增長后的珠三角加工貿易無異于一次沉重的飛翔。
銅扣的原材料銅從2004年初的每噸2萬多元一路升到現在的每噸6萬多元,而產品價格并沒有同步上漲。
2002年東莞月最低工資標準為450元,5年間上漲50%達到690元,而實際工資早已達到1000元以上。即使如此,還常常招不到工。
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勞動合同法》實施、出口退稅率降低、出口保證金臺賬制度實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包括鞋業在內的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不可能再輕裝上陣。
在上千家鞋企關閉的同時,也有大量的企業外遷,這引起了業內外不少人士的質疑:中國鞋企在轉型中面臨的是危機還是轉機?“中國鞋”會否改變在世界產業中的位置?
“完全不必感到悲觀和恐慌。”李鵬等業內人士預測認為,“中國作為世界鞋業工廠的地位不會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支撐制鞋業發展的條件沒有改變。”
專家分析指出,首先,豐富而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并沒有改變。
其次,充沛的水電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沒有改變。和印度、越南等主要制鞋地相比,中國的水電成本相對要低很多。
另外,華人掌握制鞋行業訂單的格局沒有改變。在世界制鞋行業里有這樣一句話:世界鞋業訂單的80%掌握在華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訂單由華人工廠制造。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東的華堅、裕元、海豐等大型制鞋企業,在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新建了生產基地,但他們并沒有縮小在廣東的生產規模。
“中國造”靠什么贏取未來?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潤起家,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缺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制鞋企業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加速破產,而對大部分管理規范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鞋企業,則是一次行業全新洗牌的開始,鞋業將更快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中國鞋業加工貿易面臨的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李鵬說。
中國鞋類產量和出口量均已位列世界首位,中國鞋業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珠三角鞋業面臨的危機也就是中國制造業普遍現狀,在珠三角這個世界加工廠遭遇困境的不僅是制鞋企業,制衣、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在轉型中都面臨著或倒閉或外遷的無奈。“中國造”拿什么來贏取未來?
前不久在東莞召開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不僅是鞋業,對于珠三角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由制鞋大國向制鞋強國的轉變。”
珠三角加工貿易正在經歷著轉型的陣痛,近日上千家鞋企在這種難以避免的陣痛中宣告關閉。這種關閉對加工貿易預示的是危機還是轉機,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上千鞋企關閉轉型陣痛到來?
亞洲鞋業協會是一家在珠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組織,協會秘書長李鵬介紹,廣東鞋廠有五六千家,過去一年關閉的有1000多家。
關閉的鞋業企業包括鞋廠、配套材料廠、鞋機廠以及鞋業貿易商等,規模主要以中小型為主,也有十幾家上千人的臺資鞋廠。這些關閉企業的生產能力占廣東省制鞋業的10%-15%,涉及員工15萬-20萬人。
“雖然關閉企業上千家,但其產能不及一家龍頭企業。”李鵬舉例說,“如寶成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企業,在東莞的員工就有十幾萬人,全球25%以上的中高檔運動鞋出自這家集團。”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鞋廠產能本已過剩,中小企業關閉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對行業來說并沒有太大負面影響。
“中國鞋”世界產業位置改變?
然而,“中國鞋”要實現產業升級,對于持續多年高速增長后的珠三角加工貿易無異于一次沉重的飛翔。
銅扣的原材料銅從2004年初的每噸2萬多元一路升到現在的每噸6萬多元,而產品價格并沒有同步上漲。
2002年東莞月最低工資標準為450元,5年間上漲50%達到690元,而實際工資早已達到1000元以上。即使如此,還常常招不到工。
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勞動合同法》實施、出口退稅率降低、出口保證金臺賬制度實施、土地成本上升等等因素,都使包括鞋業在內的珠三角加工貿易企業不可能再輕裝上陣。
在上千家鞋企關閉的同時,也有大量的企業外遷,這引起了業內外不少人士的質疑:中國鞋企在轉型中面臨的是危機還是轉機?“中國鞋”會否改變在世界產業中的位置?
“完全不必感到悲觀和恐慌。”李鵬等業內人士預測認為,“中國作為世界鞋業工廠的地位不會改變。這主要是因為支撐制鞋業發展的條件沒有改變。”
專家分析指出,首先,豐富而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并沒有改變。
其次,充沛的水電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鏈配套沒有改變。和印度、越南等主要制鞋地相比,中國的水電成本相對要低很多。
另外,華人掌握制鞋行業訂單的格局沒有改變。在世界制鞋行業里有這樣一句話:世界鞋業訂單的80%掌握在華人手里,世界成品鞋60%的訂單由華人工廠制造。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東的華堅、裕元、海豐等大型制鞋企業,在江西、安徽、江蘇等地新建了生產基地,但他們并沒有縮小在廣東的生產規模。
“中國造”靠什么贏取未來?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2008年后,更多靠低成本、低利潤起家,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缺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中小制鞋企業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加速破產,而對大部分管理規范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制鞋企業,則是一次行業全新洗牌的開始,鞋業將更快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中國鞋業加工貿易面臨的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李鵬說。
中國鞋類產量和出口量均已位列世界首位,中國鞋業正處于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珠三角鞋業面臨的危機也就是中國制造業普遍現狀,在珠三角這個世界加工廠遭遇困境的不僅是制鞋企業,制衣、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在轉型中都面臨著或倒閉或外遷的無奈。“中國造”拿什么來贏取未來?
前不久在東莞召開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不僅是鞋業,對于珠三角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由制鞋大國向制鞋強國的轉變。”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