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的困惑:模仿秀
申城會展業的蓬勃發展,自然令人眼紅,于是展覽模仿秀開始猖獗。上海博華展覽公司近日就碰到一件奇怪的事,該公司正在籌備、將于今年11月底在光大會展中心舉行的第12屆中國國際工業裝備展,竟然遭遇一個同一時間、在同一展館舉辦的內容相似的“中國國際工業制造博覽會”。令人不解的是,該展主辦方上海某展覽公司至今未與光大會展中心聯系,更談不上簽訂租用展館合同。經調查,這是一場騙局,因為此展乃子虛烏有。
應該說,如此明目張膽的假冒行為,在時下的申城展覽業還為數不多。不過,抄襲展覽題目、“拷貝”展品等行為,卻比比皆是,令不少展覽公司老總困惑和無奈。比如,房產展、建材展、禮品展等熱門展,上海每年要舉辦多個,對于大多數參展商和觀眾來說,很難通過展覽題目進行辨別,因為這些展覽會的中外文名稱都幾乎相同。上海國際展覽公司是本市歷史悠久、展覽資源豐厚的展覽企業,因而成為不少后來者瞄準“偷獵”的對象。據介紹,前些年某企業看到他們舉辦的國際皮革展非常紅火,也辦了一個皮革展,其英文名稱幾乎與他們的一樣,弄得一些中外參展商因此跑錯了門。
“拷貝”展品行為更是見怪不怪,其中以“拷貝”消費類展品居多。幾年前,西歐某國一些商家因在參加上海某消費品展時被國內少數企業偷拍照片并仿制產品,憤然告狀。隨著幾年來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普法宣傳的不斷加強,這類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雖大量減少,但仍未禁絕。在剛剛閉幕的上海國際建筑貿易博覽會上,盡管主辦方專門設立了法律事務處,但前來投訴的侵權糾紛仍有數十起。想參展卻又怕被人“拷貝”,這就是時下不少參展商的普遍心態,有些企業甚至不得不將其展位用高高的板壁圍起來,只留一個小門出入,并派人嚴加看守。參加建筑貿易博覽會的某衛生潔具生產商一臉無奈:“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新產品,當然不能讓商業間諜們白白偷去。”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展覽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企業可以依法注冊展覽會標識圖案,但不能注冊該展覽會的中外文名稱。對此展覽界人士認為,這就使“拷貝”相同或相近名稱展覽會的某些人有空子可鉆,因為展覽會中外文名稱不受保護。而在國外如德國,展覽會題目需報權威中介機構嚴格審定,一經認定便受到法律保護,而與其相同或相似的同一類型展覽會則不被認可。前些年,申城某企業委托德國一家展覽公司宣傳推廣在德國舉辦的一個展覽會,德方嚴肅地告知,因該展英文縮寫與德國某展覽會英文縮寫雷同,如宣傳推廣將遭起訴。國外將展覽會名稱視作企業的所有權,對此我們尚未有深刻的認識。此外,在展品侵權的處理上,目前上海剛剛起步,保護力度仍顯較弱。而在國外,一旦投訴方證據確鑿,侵權方將受到當即查封展位、賠償等嚴厲處罰。
實事求是地說,上海在涉及展覽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作了一番努力并大有建樹的。上海已制定并開始實施《上海市展覽會專利保護規則》。從前年起,市知識產權局主動提出入駐一年一度的國際家具展,當場受理并處理侵權投訴;在滬舉辦的華交會、工博會和建筑博覽會等一些商業展覽會,也已分別設立了知識產權保護辦公室或法律事務處。不過展覽界人士指出,與上海蓬勃發展的展覽業現狀相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還有待加強。他們認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涉及展覽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必定會越來越大,有利于上海展覽業發展的環境會日趨完善,展覽模仿秀事件也將日漸減少,只是這一切應當來得早一點、快一點。他們建議國家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適時修改《商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同時應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實施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以創造一個有利于展覽業發展的良好軟硬環境,推動上海大步邁向國際會展中心城市的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