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進口機遇長達5年,一位進口商人眼中的中越貿易
舍得氣力:初闖越南,50小時的奔波
10年前,施新雨背著從市場采購來的樣品以及產品簡介,踏上了前往越南的列車。“當時兩手空空,我就告訴自己,年輕人創業不怕失敗,只要舍得力氣,舍得讓自己吃苦。”施新雨的自我鼓勵,聽起來簡明直白。
“那時候,要先搭火車,再轉汽車,才能到達越南,一個來回,路上就得折騰50多個小時。年紀輕嘛,怕什么呀。”施新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舊一臉的熱情,“火車上擠滿了人,我是一路站著去越南的,手上拎著兩大包宣傳冊頁,背上還背著滿滿的一包產品,那種雙腳懸空在人群中的辛苦沒辦法形容。”到達越南后,施新雨完全顧不得路途勞頓,立馬進入越南的展會,分發資料,尋找商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年輕的施新雨,經歷了這次辛勞奔波之后,收獲不少。“我回來后,就有人打電話、發郵件來詢價和下單,舍得花力氣還真是有回報的。”施新雨說。
舍得時間:等待進口機遇長達5年
2003年,施新雨與越南的貿易往來已經漸入佳境。“我經常奔走于越南與義烏之間,當時就想著能不能把越南特產也拿到義烏來賣。”施新雨又有了新的經營點子,于是,每次總是借與越南貿易的機會,帶回一些當地的特產。
“我認為,只出不進,肯定不能算是平衡的貿易,所以,跟越南的貿易越做越好的時候,我更想再折騰一下進口買賣。”施新雨將從越南帶回的產品饋贈給親朋。“好用的白虎膏和牛角梳,好吃的綠豆糕和各種果干,大家用過吃過之后都贊不絕口。”施新雨說,每每得到親朋的贊許,他心里那點想法就會獲得更多一些籌碼。
“當時進口越南產品并沒有現在這么便利,但我相信義烏以后肯定會打開進口通道,搭建進口商品平臺。”2008年,施新雨得知義烏國際商貿城組建進口商品館的消息,便迫不及待地報上了名,“這個機會,我已足足等了5年。”
興奮不已的施新雨,馬上著手進貨、裝修等事宜,以最快的速度把越南的休閑食品、工藝品、木器等一古腦兒地“搬”進越南館。“最多的時候,我的館里有上千種產品,但產品多并不代表客人多,一連3個月,幾乎門可羅雀。”然而,面對冷清的狀況,施新雨沒有感到失望,反而更加冷靜,“5年我都等了,3個月算得了什么?我最擔心的問題不是時間,而是產品選擇和市場定位。”施新雨在平時與朋友和同行的談論中,開始留意產品銷售和客戶反映等情況,最終引發了一場讓他糾結的“淘汰戰”。
舍得刪減:去繁從簡、百里挑一的抉擇
“越南的竹編產品造型別致,工藝精巧,我當時一口氣進口了許多,可惜這些產品的市場前景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在‘淘汰戰’中,這些產品都被我舍棄了。”施新雨說,“畢竟個人審美不能代表市場需求,在生意場上,個人意志要服從市場走向。”
“不過,這些東西當做裝飾品放在家里也很不錯。”這個起步的過程,對施新雨來說,充滿艱辛。所幸的是,經歷一番調整之后,施新雨的“減法”出現了奇效,越南館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目前,越南館里除了越南特色食品,還有越南漆器、黃花梨木器等產品。“越南的漆器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特征明顯,制作工藝精巧,就連原材料也是環保的,非常契合現代消費主題”。自從施新雨把產品定位在中高端之后,這一類產品就成了越南館的主角。
現在,越南館已基本完成產品定位,正面臨新市場的開發。“做多了外貿生意的人,往往會忽略龐大的內銷市場,我國有近14億人口,相當于兩個歐盟市場和6個美國市場,這么大的市場,潛力無限。”為了專心經營好越南館,施新雨一咬牙,把原來的外貿生意也舍棄了一部分。
“舍”即是“得”
與施新雨交談的過程中,記者發覺他的咽喉有些不適,但他仍舊輕快地回答問題,爽朗地笑著,絲毫沒有因為病痛而流露出沉郁和煩躁。
直到他說出“50小時車程”往返越南時,我突然感到自己對這位健談的商人又有了新的認識。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憑白無故地獲得成功,而是要注入心血,不過,每一次吃苦、付出,都會換來應得的回報。施新雨講這些年的經歷,似乎就在重復這個簡單的道理。他總是在這樣的付出和回報中經營著生意,并且樂此不疲。
“不能擺出來賣,還可以放在家里收藏。”這是施新雨說起刪減產品時回應記者的話,聽起來像是有些“不舍”和“無奈”。不過,回頭想想他的經營之道,就會恍然大悟,他因為“舍”了,才有更多的“得”。
舍得力氣去拼搏,舍得時間去等待,舍得放棄去應對,遵循市場規律去經營,是永遠受用的生意經。
義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