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誘惑,外貿企業“東南飛”
如今無論是名牌服裝還是電子產品、玩具,來自越南、印尼、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產品日益增多。而以往,這些品牌絕大部分都印著“中國制造”。
歐債危機、訂單下滑、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重壓之下的我國外貿生產企業試圖在夾縫中尋找新的商機,開始將目光移向近鄰東南亞地區。
據《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迫于成本上漲等各方面壓力,近年來,珠三角、長三角一帶的內資和外資企業紛紛向東南亞一帶轉移,且跡象明顯。
企業遷移到東南亞
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廣東新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李學良表示,“早在幾年前,我們就考慮到國內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等多方因素導致企業利潤下滑,在壓力面前,我們一直在尋找產業轉移的地區。經過深思熟慮通盤考慮后,我們最后選擇了成本比較低廉、市場前景看好的東南亞地區�!�
李學良說,這兩年,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制造企業飽受世界經濟低迷影響,在用工荒、訂單荒和各項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面前,主動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
據《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近年來,由于受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勞工荒等因素沖擊,企業經營成本不斷攀升,利潤空間不斷縮小。尤其是2011年以來,隨著國內沿海地區制造業在原材料、土地特別是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國內低成本競爭優勢正逐漸喪失。珠三角、長三角一帶的內地企業、外資或合資企業,已不斷向東南亞等地轉移,以尋求更低廉的生產成本。
2011年末的一項調查顯示,62.5%的企業反映原材料價格較上年上升15%—30%,31.2%的企業反映原材料價格上漲30%以上。
數據顯示,近三年來,廣東家具行業的工資從1600元漲到3000元以上,技工更是從4000元攀至近萬元。加上攀升的人民幣匯率更讓出口型的家具企業如履薄冰。在各項成本上漲重壓之下,國內家具企業開始思考轉移之路。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林祥表示,讓他最頭疼的就是現在中國的紡織企業利潤極少,“如果政府不出手相救,很多中國紡織企業就會轉移至東南亞”。“在柬埔寨,工資才20多美元,也就一百多元人民幣,在我們那,工資達到了三千元,而且還得交各類保險,企業已經不堪重負�!�
海關總署公布的2012年前兩個月進出口增幅僅為7.3%,其中出口同比增長6.9%,進口同比增長7.7%。
相較中國市場而言,近年來東南亞出口增長迅速。以紡織服裝品為例,2011年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增長趨勢明顯放緩,且主要出口地區出現下降:其中歐盟地區下降了1.7%、美國下降了1%、日本下降了1.9%。
相反,上述三地從東南亞進口增長迅速:2011年上半年歐盟從越南、印尼等國進口增幅在29.6%—53.4%,同一地區美國進口增速在18%—29%,在日本這一數據則為23%—49%。
業內人士表示,勞動力和其他成本的上升將迫使制造商尋找新的商機,在未來五年將較為迅速地轉往成本較低的地區,包括中國西部以及東南亞地區,以保持產品價格的低廉。
阿迪達斯的主席早在幾年前就已公開發表聲明,表示中國的工資高,并開始遷往越南等國家,而當時阿迪達斯有一半左右的運動服標簽上注明MADEINCHINA(中國制造)。
被譽為“全球最大OEM工廠”的晨風集團董事長尹國新表示,從2011年8月份開始,國際品牌客戶訂單明顯減少,向東南亞轉移的趨勢愈演愈烈。
東南亞投資優勢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東南亞國家投資優勢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匯率、出口優惠關稅等方面。
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紛紛出臺優惠政策,優化國內經濟環境,吸引國外投資。
2011年,東南亞國家發展表現優異,投資環境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改善。
亞洲發展銀行報告顯示,2012年東盟經濟將保持整體健康良好發展的勢頭,其中印度尼西亞將以6.5%的增長率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越南6.3%、菲律賓4.8%、馬來西亞4.7%、泰國4.5%和新加坡4.0%。
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中國企業的最重要因素。普華永道數據顯示,63%的中國CEO認為,對公司未來而言,新興市場比成熟市場更具有吸引力,東亞和東南亞等周邊市場也將成為他們的投資首選。
據悉,2001年我國就與東盟達成協議,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從2010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貿易進入“零關稅”時期,雙方相互開放市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擁有約17億人口的統一市場,也是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為我國企業深化與東盟經貿合作、拓展經濟空間和“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戰略性機遇。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開通意味著關稅壁壘逐漸消失,關稅優惠的確有成本優勢�!鄙鲜鰪V東新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李學良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我們算過一筆賬,和國內產品相比,這里的成本會大概低5%—10%,這是個不小的數字。”
近年來,東南亞各國大力發展本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建設。
《中國企業報》記者綜合中國商務部網站消息:日前越南工貿部批準了至2020年諒山-河內-海防-廣寧經濟走廊工業發展規劃和2025年發展定向。規劃規定,將發展機器和冶煉、電子和信息工業、食品農林產品加工和飲料、能源、紡織服裝和鞋類、化工、建材生產及輔助工業8個工業行業。截至2010年底,越南各工業區已吸收外資項目近4000個,協議外資總額536億美元。
記者了解到,早在幾年前,廣東深圳、東莞以及浙江溫州的一些電子、服裝、鞋類企業,就通過直接設廠或通過技術與東南亞企業合作,在當地搶灘布局。
國內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還探索在東盟國家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帶動國內企業“抱團走出去”。被中國政府認定的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泰中羅勇工業園由中國華立集團與泰國安美德集團在泰國合作開發,面向中國投資者。
3月21日,泰中羅勇工業園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目前進駐泰中羅勇工業園的主要是我國江浙、廣東一帶的企業,目前已經進駐37家,一般都是機械、電子、汽車配件行業,目前生產經營情況良好。
目前,東南亞10國總人口已經達到5億多,其中34歲以下人口一般都占了總人口的一半或一半以上。這為來此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相比常年遭遇“用工荒”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企業來說是一大優勢。
勞動力成本方面,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很有誘惑。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10年10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雇主薪酬負擔以中國最高,每人每月達到463美元,明顯高于其他亞洲服裝生產國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250美元—300美元之間,越南和柬埔寨分別是153美元和125美元,孟加拉國最低,只有85美元。除孟加拉國以外,這些國家的工薪水平大概是中國的1/4—2/3。
東南亞與我國地域接近、文化差異較小,也是我國企業轉移到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南亞離我國很近,文化等各方面差異不是太大,在管理上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崩顚W良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從目前發展形勢來看,我們投資越南的決策是正確的。”
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